倡导培养崇高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教育目的

时间: 2019-10-17 12:15 来源:资杨教育网

倡导培养崇高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教育目的


《论语》体现了孔子通过教育培养“士”和“君子”的承诺,把提高人格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。
孔子一生以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的精神追求道。他教导他的学生“人能弘道、非道弘人”,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,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人,有杀身以成仁”,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”。

 

他的学生也有一些经验。曾参说:“一个学者不能不直言不讳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对仁来说,认为这是他的职责不是太重了吗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!子夏曰:“百工居擅其事,君子学其道。“可见,教与学是孔子师生的共同目标,孔子的教育目的已经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。

 

孔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“士”,而“士”的标准是“君子”或“君子儒”。“君子”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,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。孔子将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,即“君子”被视为教育的培养目标。

 

他明确表示,作为一个“绅士”,一个人必须能够“培养自己,保持一种尊重和谦虚的态度”,也就是说,一个人必须有“美德”。二是要有“让亲友和老百姓开心”的技巧,即要有“才能”。君子德才兼备,以德为主。

 

“学而优则仕”总结了孔子教育目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。“学习使你成为一名官员”包含许多含义:学习是成为一名官员的途径,培训官员是教育的主要政治目的,良好的学习成绩是成为一名官员的重要条件。

 

如果你不学习或者尽管学习成绩不好,你就没有资格成为一名官员。“学做好官”与孔子倡导的“培养人才”是一致的。它决定了培养执政人才的教育目的,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。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,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。

新闻中心